小学数学课堂中结构化教学初探

| 保险知识 |

【www.iaige.com--保险知识】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习过程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过程。然而,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是由科学知识结构体系的内化和活化来实现的。引领财经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小学数学课堂中结构化教学初探,供大家参考选择。

  小学数学课堂中结构化教学初探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真正目的,在于发展学习系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具体而言,即为发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智力结构体系、能力结构体系和学习心理品质结构体系,造就德才高度和谐统一的人才。现代科学的进步,业已向传统的教学观念、内容和方法挑战,毫无遗漏地将大量网罗式知识平铺直叙地传授给学生的时代已大势所去,而精选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教法使其结构化势在必行。小学数学教学已处于由大量识记无迁移能力的呆板知识转入培养学生自我汲取知识、提高其全方位专业素质的教育阶段。

  一、 结构化教学的提出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习过程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过程。然而,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是由科学知识结构体系的内化和活化来实现的。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既强调原有认知结构的作用,也强调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在逻辑结构,认为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新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才能获得新的意义。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科学知识,实质上是掌握这门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讲,学生学过的具体知识可能很快遗忘,但其思想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却让学生终生受益。在能力的培养中,应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价值。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活动是不存在的。为了提高教学效益,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课程的基本结构,实施结构化教学。结构化教学是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中小学生学科的一个教学需求。结构化教学还重视结构化知识的整体呈现,在学科教学中呈现结构化的知识,引导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整体感知、理解和把握。

  二、 结构化教学的意义

  1. 结构化教学注重课前准备的教材分析,对于此堂课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处于教材的什么地位和作用,都能了然与心。

  2. 结构化教学注重知识的承上启下。众所周知,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对于旧知识有所复习,对于新知识能够形成正迁移,容易理解,而且对于各年级的衔接以及学生的终身教育都有帮助。

  3. 结构化教学能够使学生形成学科学习网络,能使学生把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便于学生记忆。实践经验表明,学生如果能够根据一定的逻辑顺序对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编码,使其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那么这种知识不仅有利于理解而且还便于记忆。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有过深刻的论述,他认为学生“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由此我们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在复习提高中引导学生认真整理所学数学知识,沟通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使它们形成数学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知识更好保持的重要途径。整理数学知识使其结构化,可根据所学知识的范围和复习的需要而定,既可把一个单元教材内容整理成一个数学知识结构,也可以把一册教材内容整理成一个知识结构,甚至还可以把整个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的某一分支系统整理成一个知识结构。

  4. 结构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结构化教学能不断地将教学内容结构化,不断地将结构化的知识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结构,才会做到以一贯十、触类旁通。

  三、 结构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际应用

  1. 教学准备阶段

  教学准备,在这里指教师教的准备和学生学的准备,这一阶段既是教师教的过程的起始环节,同时也是学生学的过程的起始环节。教师教的准备过程,就其表现形式而言,主要是一个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要求,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教学工作的准备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教学心理准备过程。学生的学习准备,也包括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两方面。前者是指在开始新课学习以前,有意识地复习与新知识有紧密联系的旧知识,唤起对旧知识的积极回忆,并以此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后者主要是指教学前通过教师告诉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及其在今后学习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怎样学习这些知识,让学生初步明确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产生学习需要,并自觉预习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不过,学生学习准备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启发、激励的方法和技巧。如果方法得当,对学生的学习就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2. 讲授探究阶段

  教师的讲解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充分展现教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教师在讲解中一定要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去实现新的数学知识结构同原有认知结构的联系。在这方面,教材已经给我们作了很好的安排。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更好理解。如:在进行数学第三册《数射线(千)》的认识时,知识要求有在数射线上读、写千以内的数、找相邻数和相邻的整十数、正确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会计算进、退到整十数的算式。在第二册的教学时,百以内的数射线上已做过上述学习,现在则是要将以前学过的定位、定序、邻数、大小比较等知识迁移到千以内的数射线上。整理归纳如下表:

  教师在教授《数射线(千)》前,先复习好百以内的数射线,则能事半功倍。

  3. 巩固运用阶段

  引导学生对已经理解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运用,使其真正掌握,这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步骤,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基本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学生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强化知识的保持、训练技能和发展能力都具有其它阶段无法替代的作用。严格地讲,巩固和运用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前者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牢牢地记住,后者是指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但在教学实践中两者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通常很难作出严格的划分,因此将两者综合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注重数学知识的整理与复习,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加强数学知识的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此提高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如在三年级递等式计算复习中,我设计了以下表格: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现代课程观的逐步形成,使我们认识到现代课程所呈现的多元化、综合化、现代化、实用化、开放化、结构化特征,这其中的关键是对学科教材进行新的结构化的改造,实施结构化教学。学生学了这些结构性的知识,就有利于迅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与再现,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以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小学数学课堂中结构化教学初探

  【摘要】通过整合知识板块、帮助思维结构化、倡导教学结构化来探讨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并从实践中明确树立系统教学理念,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及其育人价值通过整体架构、有机渗透,融合于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结构化教学;整合;思维;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6-0035-03

  【作者简介】徐微,江苏省镇江市中山路小学(江苏镇江,212000),一级教师,镇江市京口区数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先进个人。

  如今,在学校日常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这样两个问题:一是教师缺乏对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认识,过分依赖教材的单元和课时划分,局限于单课时教学,割裂了知识结构,削弱甚至偏离了数学学科的课程目标;二是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体设计,满足于当前情境或活动的设计,策划的视野短期化,忽略甚至局限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能力的长期培养。作为教师应该树立系统教学理念,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及其育人价值通过整体架构、有机渗透,融合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整体提升。基于此,笔者进行了如下的实践与思考。

  一、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策略

  1.整合知识板块。

  结构的关联能使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发展呈现一条清晰的脉络,但这样的结构设计不是唯一,不应成为教学的桎梏,同样这样的结构也不应该固化,使教学陷入枯燥的模式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单元知识之间的并联关系、递进关系灵活设计教学流程。

  (1)整合课时知识。受40分钟教学时间的限制,有些内容被划分成两个或三个独立课时,比如:在苏教版六上《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的教学中,“长方体和正方体完全表面积计算”和“长方体和正方体不完全表面积计算”这两个课时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对这两种立体图形的认识和研究了它们的展开图的基础上进行的,两课的内容联系紧密,探究方法、教学过程基本一致。于是,笔者尝试对这两课进行如下调整:

  通过实际教学,证明尝试是成功的,学生不仅能很好地达成学习目标,还能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探究过程形成清晰认识,对实际遇到的各类完全表面积或不完全表面积均能正确灵活的计算。这样深入知识内部去整体把握、科学设计,摆脱了原有课时的桎梏,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使用教材,从而达到让教材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的。

  (2)整合单元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年段单元知识前后的联系非常密切,不仅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保持知识的整体性,还有利于学生感受知识的整体性。例如苏教版五上第三、四、五单元,先后进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法和减法》《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对小数的学习通过认识和运算去整体把握,块面完整。而苏教版教材中分数知识的块面划分就有了区别,三、五、六年级均涉及,其中六上第二、三单元学习《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后,第四单元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第五单元再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从教师角度看,不利于教学的整体结构;从学生的角度看,不利于学生头脑中对知识的整体建构。基于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三单元整体教学,脉络清晰,一气呵成。

  2.帮助思维结构化。

  结构化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其价值不仅限于知识的形成,更多地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把握和把握结构后自主建构学习的积极状态。

  (1)整体感悟。思维整体的结构化在复习课中体现最明显,复习不是对单元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依据复习内容采用新的复习策略,以此帮助学生保持较高的复习兴趣。如复习苏教版六上《分数乘法》单元时,笔者要求学生课前自我复习,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知识结构图以展示整个单元的知识体系,课上分组交流汇报。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能够整体地把握内容之间的关系,并能积极地进行讨论,继而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主动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

  (2)学会迁移。在由教到学逐步放手的过程中,迁移知识形成的过程性结构尤为重要,教师带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前人发现和发展某一领域知识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结构化,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个发现探索的过程性结构,然后自觉迁移到教材以外的探索中。如从探索加法、乘法运算律引导学生去验证减法和除法中是否存在类似的运算律,从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拓展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师只有学会利用迁移,才能激发起学生更多的运用和创造热情。

  (3)培养能力。基于结构的教学,要让学生意识到结构的存在,并自觉地运用结构展开学习。因此,每一单元、每一学期或每一学段学习结束后,指导学生进行复习与整理,会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从系统梳理到整体结构化地把握知识,从寻找知识间的差异到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个性化整理到创造性呈现,学生对整个过程的经历与体验有利于学生形成综合的学习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3.倡导教学结构化。

  教师要在深入解读课程标准、正确把握教材、明晰学生学习起点的基础上,科学制定目标。在纵向上,依据学生年段特点,从学习心态、知识积累、能力、习惯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横向上,紧扣知识间联系,预设学生发展的可能,以及学生面对具体的数学知识时的心理状态,分析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对新知学习的影响。同时,科学评估学生的潜能,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思维空间和心理空间。关注不同基础学生在新知学习过程中的不同表达方式,关注差异性。例如:感悟统计思想方法贯穿整个小学阶段,从把相同的放在一起数到画勾、画正字、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再比如:学习比较的思想,从最初比较两类事物的个数,到数形结合给出条件比较,成了实际问题的雏形;从直观实物的比较,到抽象出线段图,这一过程把数学思想方法的长期感悟、持久熏陶,特别是结构的整体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价值认识

  从列维的结构主义到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思想,以及奥苏伯尔提出“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这些观点,无一不与“结构”相关。整体结构教学就是要通过回顾、提炼和反思逐步将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学习的方法结构,成为新的学习工具。它包括三个层面的结构:

  一是展开结构,在前后关联的知识之间有着相似的呈现方式。如在整数中按照“数的意义”、“数的运算”以及“运算的规律”展开,同样方式在小数、分数教学中也遵循,这就是知识展开方式的相似性。同样,在“认数”教学中,不同年级数概念教学都有着相同的展开逻辑:数的意义→数的组成→数位→读写→数的大小比较。随着对数认识的逐步拓展,这些“知识结构”将会潜移默化地被学生个体“吸收”而内化为“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对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把握,改变碎片化处理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现象,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整体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是过程结构,同一类知识有着类似的教学过程。例如教学“运算律”时,一般都按“猜想→验证→概括→拓展”进行;“量的计量”教学按照“材料感知→操作感悟→形成概念→运用巩固”这一过程推进,这些就是相关知识教学的过程结构。认识到这种过程性结构的存在,教师就可以从起始内容开始,努力引导学生了解和把握,使得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能主动迁移,开展学习研究活动。结构化地展开教学过程,学生获得了独立学习的有效路径,便能投入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成为知识、能力和方法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

  三是方法结构,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经常采用相同的学习方法。如:学习整数加减乘除的运算时,通常都采用“讲算理→明算法→多应用”的方式;学习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时,通常采用“想特征→试操作(剪开成平面图形)→说联系→多应用”的方法。当学生明晰了这样的结构,自主学习才有了可能,在遇到相似的问题时不再依赖教师,而是自己进行方法结构的正迁移。在这样的结构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不仅仅是获取知识量的多少、解题熟练程度和是否掌握了解题技巧,而是关注学生是否获得了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双支撑。这种支撑能促进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自觉地提炼成简洁的原理性结构,从而使学生拥有探究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如此,将极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主性,并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如果教师能够合理把握好数学知识的整体框架,并能结构化地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就不会沦为“粗暴的给予数学知识碎片”。当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边学边“串”,将数学学习整体化,最终学生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链”,更多的是数学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提升。当结构化教学的渗透成为一种自觉时,必然能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强大学习动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的思维走向自主建构的结构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课堂中结构化教学初探

  摘要:在学生有了夯实的基础和足够能力的前提下,为了帮助学生完善原有的认识结构,将教学系统变得更加系统、整体,并且以此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甚至是可以举一反三的牢固把握知识结构,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结构化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评价解析

  一、引言

  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大致的划分为连续、关联、循环三个流程,每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并且按照3:4:3来赋予分数,每个流程里又有许多小指标,同时用A、B、C、D来评定等级,最后,给出总评价来判断学生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等级。

  二、相连接续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是否知道自己要去学什么,而决定采用什么样的办法进行教学。在对学生教学之前,就应该详细的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知识的掌握度,根据这些来最终确定教学的方案。

  1.起点连续。

  起点是指学生的学习起点,例如学生的基础知识、生活环境、相关能力等等。在教师准备上课之前,要渗透教材的整体体系,弄懂学生的学习的基础知识,学生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对前后的知识联系。在学习的源头,帮助学生学习、调动学生所有的储备知识。

  2.元素连续。

  教师的教学要围绕着学生自身储备的基础知识,有针对性的对知识的疑难点进行突破,让学生有着更加透彻的理解,学习时也有着针对性。教师在教学时有着整体的框架结构,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还可以进行归纳总结,将类似的知识点都理解到位。在进行学习新知识点时,要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结构性。例如,在书本上进行循环数字教学的时候,可以联系到数字意义、写数字、读数字、数字大小比较等等相似的知识点,还可以用数字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在比较归纳中更加理解数字的意义。在进行数字教学时,要注意从大体上分析,让教学的核心思想贯彻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不仅仅要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知道解决问题背后的内容,背后的意义。学习了这些原理后,就可以让学生掌握一系列相关的知识点,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形成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的做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思考的能力。

  3.目标连续。

  结构化要求学习时具有明确的目标,目标也要符合学生个体,注意个体之间的差异,做好差异化教育,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全面持续的发展。结构化教学是为了避免知识点的零散导致分割,而将知识联合到一起。对于小学的数学教育,不仅仅是单元还是课时小节,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需要明确他们之间的联系,实现由课本到教学的平稳过渡。

  三、关联

  1.内容关联。

  教师可以建立一些真实、开放的环境,便于学生可以更加透彻的思考,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设计的问题也要有层次,让学生有着发散的思维,促进学生结构化学习。例如,对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折纸、画图、通分等等多种方面教学,让学生懂得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单位。

  2.活动关联。

  围绕着学生的认知范围和能力展开,让学生的眼睛、耳朵、嘴巴都参与学习中,帮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点并且合理运用。尊重每位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学生有着足够的空间的交流,让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小组内灵活的交流沟通。

  3.方法关联。

  这需要学生在逻辑推理下抽象的探索知识并自我学习,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教师需要感受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于学生感到疑惑的地方要进一步的说明解释,课后布置习题练习,防止为以后的学习埋下隐患。让学生先由普通的案例引入,在懂得背后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素养。

  四、循环上升

  学习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包括学生认识的循环、知识的循环,让学生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将知识进行分类,将所用知识方法提炼升华。

  1.练习循环。

  教师布置有层次、有关联的习题,在不断的练习中巩固学生学习的成果,练习题需要有层次、题型丰富、形式灵活,进行交流和展示,让学生有着新认识。结构化教学是指让学生经历数学的知识和方法结构,充分发挥学习的功能。练习是帮助知识的牢固的能力,是帮助下一层学习的助手。练习是帮助从简单的问题开始,环环相扣,总结每个问题的解决的思路为后面的练习提供思路。

  2.总结提升。

  对学习的各个阶段要不停的总结和回顾,对学习的方法不断的总结,形成固定的解题思路,对学习过程也进行评价。结构化的教学要注意知识的内外联系,让学生注意观察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部连续。对每节课后让学生谈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方法,完善认知的结构。

  3.问题延伸。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针对学习的内容提出問题并总结。同时要注重学生探索知识点的延伸,激发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可以使知识进一步拓展,也可以是方法策略的探究,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自主。

  五、结束语

  结构化教学是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碎片知识点连在一起,让学生知识点建立整体的知识网结构。通过结构化的课堂过程评价,促进教师教学的能力,增加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精神,促进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更新,实现学生真正的结构化的学习。让学习的思维能力、素养都得到提高,激发学生的强大学习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变得结构化,帮助学生未来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直面问题情境,在结构化的教学中理解知识点,提升自身的素养。

  参考文献:

  [1]董林伟.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郭庆松,侯正海.数学实验手册[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

  [3]刘正松.数学实验.推开数学学习的另一扇窗[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5(8):12-15

本文来源:http://www.iaige.com/baoxian/46229/

    热门标签

    HOT